为有效破解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和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,苏州常熟市委编办探索建立事业编制“周转池”,在盘活资源、精准配置、规范使用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,推动有限的编制资源发挥最大效益。
一是科学配置,盘活存量资源。整合资源回收编制。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,加大“小散弱”单位整合力度,加大职能相近单位综合设置力度,不断压缩事业单位规模,近年来累计精简事业单位100余家,收回事业编制200余名,不断盘活现有资源。严格审核科学用编。在完善逆向调动、异地调入等编制审批口径的基础上,制定《常熟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暂行办法》,深入调查研究,加强需求论证,对用编事项实行一事一议,提高编制审批精准度。分析需求出台办法。深入排摸民生、科技等系统满编事业单位及各类研发类企业人才需求,科学测算编制保障规模,建立事业编制“周转池”,明确可进入周转池的人员、单位类型及具体操作路径,打破部门、领域壁垒,激活沉睡闲置资源。
二是瞄准重点,靶向精准配置。投向中心工作。突出服务中心大局的用编导向,优先将周转编制投入到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中,如招商发展、应急管理等领域,满足事业发展需要。投向民生一线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用编导向,编制资源向基层民生领域倾斜,明确特别优秀的常熟市教育、卫生系统昆承英才计划人才可使用周转编制,弥补教育卫生系统区域性、结构性用编缺口。投向科研人才。突出编制资源在招才引智和留才用才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,明确科研机构、科创企业等单位内符合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可作为周转编制使用对象,缓解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“人才荒”难题。
三是强化管理,规范周转使用。精准管控重规范。周转编制遵循“空编置换、人退编收、循环使用”的原则,按照动议、论证、审定程序下达,周转期一般不超3年,严格实行人编对应,使用情况报市委编委备案。联动管理成合力。建立组织、编办、财政、人社等部门全链条联动管理机制,完善编制审批、人事管理、财政保障、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,形成紧密配合的精细化管理格局。绩效评估提效益。将周转编制使用情况纳入事业单位年报,纳入全市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内容,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事项的重要依据,督促提升编制使用效益。